喔嗨:
又來到一週一次的書不起,展信愉快。
這一週在臉書上日更,說起來很累,但也同時有種「我好像沒做什麼事情」的感覺。
雖然寫作挺難的,但說穿了也就是一天一千字,撐著當作每天必須吃的那頭青蛙,其實也就吃下去了。(叫「生猛田雞」會不會好點?)
於是這週就這樣達成了「哇,日更欸,好像很有生產力」,但感覺沒有做太多事情的狀態。
我不禁想,到底生產力是怎樣一回事?
於是這週的書摘,我們來讀這本《最有生產力的一年》
本書背景
Chris Bailey 是一位生產力狂熱者。大學畢業後,他用一年時間全力進行「生產力的自我實驗」,並且把他這一年的經驗寫進部落格 A Year of Productivity ,後續成為這本書《最有生產力的一年》。
聽起來很熱血,但其實整本書相當佛系。
他很看重冥想,也重視平靜帶來的生產力紅利。
所以放心,這本書不是「三個訣竅讓你省下五分鐘」的生活駭客集錦,而是對於「什麼叫生產力?怎樣真的有更多產出?」的細緻反思
同時也充滿行動指南,幫助你更加平靜,看清楚自己的方向,穩穩前行。
在這瘋狂的網路時代中,也許我們都需要更靜下來閱讀這本書。
生產力究竟是什麼?
生產力跟你「做」了多少無關,只跟你「成就」多少有關。
「成就」,就是完成「重要的事情」,也就是那些直接和你「內在價值觀」相關的事情。
要提升生產力,必須先搞清楚自己的內在價值觀。
畢竟我們都說「要做重要的事」,但是什麼才是真正重要的事?
沒有想清楚這點之前,所謂「重要」往往意味著老闆交代的任務,因此意味著我們的人生是由他人定義的。
聽起來很 sad 嗎?但卻是大多數人的現實。
取回人生的主導權是生產力的第一步,從自己定義「何謂重要」開始。
書中建議我們思考幾個幫助定義價值觀的問題:
想像一下:如果使用本書的生產力技巧有用,讓你每天多出兩小時的時間,你想要拿來幹嘛?
在拿起這本書之前,你心中有哪些生產力目標?想要培養什麼新習慣或儀式?
在你內心深處,有哪些「你想達成的價值觀」與「你的生產力目標」是和諧的?
你為什麼想要提高自己的生產力?除了「大家都這樣做、這樣才有競爭力」以外,有沒有更深處的答案?(可以參考常見的核心個人價值觀)
或者,填空題:「我真心想要提高生產力,因為 ________ 」。
連續多問幾次「為什麼」,往往可以帶你到深層的內在
想像你臨終場景,死亡將至,你後悔多做了哪些事?後悔少做了哪些事?這些也通常是你的核心價值觀所在
這些很難。跟生命意義相關的事情,都不是一時可以釐清的。
所幸,你不需要馬上交卷。
我自己是把上述問題列為一份「使命文件」,每週花一點時間回來重新思考一次,反覆修改,讓自己的使命更清晰一點。
我知道,使命文件聽起來很雞湯。很像是「成功人士的七個習慣」之類的書會有的內容
(還真的有這本書,書中還真的有這個內容QQ)
但沒有最終大目標之前,要談生產力都是假的。
建立一份使命文件,每週修改一點。寫日記時想一點,睡覺前、吃火鍋時、散步時、發呆時都想一點。
就跟寫作一樣,一層一層慢慢打磨。
這會是屬於你自己的最重要作品。
並非每件事都同等重要
價值觀建立之後,提高生產力最直接的第一步:不做不重要的事情。
刪減,或者委外。
這是最簡單的一步,也是最難的一步。
最簡單,因為就如同字面意義上,你唯一要做的就是「不要做」。
你的字典裡生產力最高的字是「不」。
最難,因為你不一定知道哪件事「不重要」。
回到上一步,價值觀、天命、目標不夠清晰的時候,很難確定哪一件事重要,哪件事可以安心對它說:「去你MD給我滾」。
(口氣其實不用這麼兇啦,應改成「去你MD請給我滾」)
但我認為這點是可以克服的:當你建立使命文件後,就算是第一份草稿,也會有第一個版本的內在價值跟使命,可以作為「臨時大憲法」的方式存在。
這樣就夠用了。
講一個有點恥的。
我自己的使命,是成為一個吟遊詩人,更精確來說是吟遊書生(Goliard),存在於中世紀時代的角色,從教會體系中反叛,是一位知識整理者,宗教改革者,同時沈溺於酒色之中。(這我)
因此,我的內在價值是「以閱讀和寫作,了解山與海」。
(幹,好恥)
確定了這點,當我要篩選一件事重要與否,我只需要問:「這件事會幫助我成為吟遊書生嗎?幫助多大?」
雖然這個問題很中二,但答案通常會自己浮現。
這個問題,讓我刪減掉生命中很多不必要的瑣事,也讓我有勇氣開始在臉書上日更。
我知道未來這個使命會再改,也許十年後會換上一個「消除小兒麻痺」之類比較穩重一點的使命。
但,現在這個當下,這是我對自己最真誠的洞察,這樣就足夠了。
你不需要有最清晰完美的自我洞察,才能決定哪件事重要。
你只需要有當下最真誠的洞察,就可以開始前進。
況且,對瑣事說「不」,也是強化內在價值的方法。
當你對不重要的工作說「不」,你就是再一次對重要的任務說「是」。
捨棄,就是一種創造。
平靜讓你專注,專注讓你有生產力。
在作者為期一年的生產力實驗中,他得出一個很酷的結果:
「一個禮拜工作九十個小時,跟工作二十個小時,產出其實差不多。」
其中差別,是專注。
九十小時工作週,作者知道自己有無限的時間可以工作,因此不會刻意集中專注做事,需要很多時間完成工作。
二十小時工作週,作者知道自己無論如何只有這點時間完成,因此刻意專注在工作上,快速完成工作。
因為時間框架限制,讓作者不得不投入高密度的專注,也因此提高生產力。
因此工作時數真的不是重點,重點是最終的「展出」。
生產力的三要素有「時間、精力、專注力」,
時間是其中最不重要的部分。把「精力、專注力」放在「重要的事」,這才是生產力的核心。
「只有在你了解自己一天有多少精力和專注力,並且決定你想要完成的任務之後,時間管理才變得重要」
書中建議一些方法來最大化你的專注力和精力:
生理黃金時段:排出兩三小時一天中精力最充沛的時段,只做最重要的工作。用信仰一般的虔誠護衛你的黃金時段不受干擾。
「三」的法則:每天早晨,想像時間快轉到今天結束了,完成哪三件事會讓你產生心滿意足的微笑?今天就只做這三件事。
刻意安排休息:「不是因為專注工作所以可以休息,是因為有安排休息所以才可以專注工作」。
像是番茄鐘工作法那樣穿插安排小段休息時間,可以恢復專注力。
休息時間不要連上社交網路。這只會耗損更多專注力。
不要多工。幾乎沒有研究支持「多工會帶來生產力」這樣的論點。
多工會造成一種忙碌的假象,給你「我好忙,所以我好棒」的感覺,進而形成多巴胺回饋迴圈,獎勵大腦失去專注力
問題是,生產力只跟你完成多少事有關,跟忙碌程度或效能無關
忙碌如果不能讓你完成任何事情,那跟懶散有什麼差別?還不如去偷懶。
「帕金森定律」很 real 的:一份工作的完成時間會直接等於你允許的工作時間。
給自己一個下午打一份五百字心得,你就會需要一個下午的時間完成五百字心得。
給自己十分鐘,你就會在十分鐘內交件。
我自己常常把事情拖到前一刻才完成(例如現在這篇電子報),其實某種程度上也是帕金森定律的展現:死線將至,時間有限,不得不徵招大量的專注完成任務。
運用帕金森定律:控制你在某工作上要花費的時間,來控制你要投入的精力和專注力。
只安排兩三小時去做最重要的事情(合理安排為前提),並且安排在生理黃金時段。
維修日:把不得不做的雜事(家事、買菜、備餐…)集中在一週某天去做,約保留四小時的時段。
同時間可以一邊聽播客、有聲書或者放空。
一下子解決十幾樣雜事感覺會超棒,而且週間可以騰出很多時間跟注意力。
別在生理黃金時間做雜事,太浪費專注了。
清空大腦:大腦是用來思考的,不是用來記憶的。
把大腦所有枝微末節的所有小事,小想法,待辦、要買的、應該做的、可能可以做的、所有事情全部記下來。
記得越多,大腦越輕鬆。
最好建立一個系統,把這些小事都歸類在不同的籃子裡。例如購物清單、等待清單(等對方回覆的工作)、計畫筆記、擔心清單(心裡在擔心的事情也記下來)。延伸閱讀:GTD
食物:吃低 GI 的原型食物、正念覺察地吃、吃得越慢越好。
練習放慢兩倍速享受你熱愛的食物,這樣你享受的時間就有兩倍。生活黑客~
喝水:每天喝四公升以上的水。
保持精神,還可以減肥。
咖啡是預支六小時後的精力,酒精是預支明天的精力。
沒有不行,只是要知道:預支都需要付出利息。
運動:改造大腦的唯一重要方法,給你的大腦最多精力的來源。
最好一週 200 分鐘中等強度有氧,以及三次重量訓練。
怕練太壯嗎?想太多了,您怎麼這麼可愛:)
睡眠:每減少一小時睡眠,就少兩小時生產力。
避免藍光、避免前9小時喝咖啡。
別熬夜了吧都幾歲了。
別相信體感生產力
這點非常反直覺,但,這是本書對我最精華的啟發:
當你「體感」覺得自己很有生產力的時候,通常是實際生產力低落的時候。
反之,當你「體感」覺得自己沒有做太多事情的時候,通常是生產力上升的時候。
(回想:二十小時工作週與九十小時工作週,產出竟然一樣。)
畢竟,欸!我們研究生產力,不就是想要讓生活悠閒一點嗎?
結果真的悠閒時,反而擔心自己沒有生產力?這什麼鬼畜循環?
不要太相信體感。
體感時常帶來和現實相反的指標,在喜劇創作上也是這樣。
通常,當我寫完一個笑話覺得「這世界無敵好笑一定炸場」,當晚上台,我都等著貼觀眾的冷屁股。
反之,當我對一個笑話的感受是「大家應該 get 不到吧」,當晚上台反而比較有機會中。
(雖然也蠻多 get 不到啦)
通常自我感覺良好的時候,都是自己騙自己的時候。
體感上有些許不安感,那可能反而在前進的甜蜜點上。
大概這樣:)
書中最後一個值得分享的概念是老生常談,但值得一提再提:
「所有的改變都從最小的一步開始。快沒有用。」
Slow is smooth, smooth is fast.
祝你接下來有充滿生產力的一週。
加恩