嗨:
我的電子報裡很常介紹 Steven Kotler,這位研究「心流與巔峰表現」的作家。
我讀他的書《The Art of Impossible》,裡頭有七成都在引用神經科學研究結果,但 Kotler 完全不是神經科學背景。
他當了三十年的記者,是一個純粹的寫作者,。
在美國,「記者」(journalist)是充滿挑戰的職業。記者常常面對陌生的領域,需要在短時間內成為「半個專家」,寫出多方查證,嚴謹的報導。在美國,想當一流的記者,你必須具備一流水平的超速學習能力。
Kotler 就是這樣的一流人物。
在《The Art of Impossible》書中,他詳細解釋自己苦練出來的「超速學習系統」,總共五大步驟,讓他能在短時間內入門任何陌生領域,成為半個專家。
這篇文章,我想跟你介紹他的這套「葵花寶典」:超速學習五大步驟。
這套方法一點也不簡單,每個步驟都很高強度,完全沒有「五分鐘輕鬆上手」這回事。
但好在,你不用自宮,也能練功。這套方法雖然困難,但任何人都可以慢慢學習。就算只練個兩成,應用在自己身上都會非常不得了。
做不了東方不敗,好歹當個韋小寶。
這五大步驟是:
第一步:讀五本書
第二步:當個四歲小孩
第三步:探索知識缺口
第四步:尋求翻案
第五步:說故事
好,開始練功。
第一步:讀五本書
在接觸一個完全陌生的領域時,先讀五本書。
這個過程不用管自己是不是很蠢,也不用管自己是否真的讀懂。重點是堅持推進,把這五本書讀完。
這五本書,也不是隨便挑自己有興趣的讀,而是有嚴格的選書標準:
第一本:最輕鬆的大眾暢銷書。
選書標準:「好玩」。藉由這個好玩,讓你快速入門。第二本:一樣是大眾書籍,但稍微有點難度。
選書標準:一樣是「好玩」,繼續激發好奇心,讓自己進一步理解領域。第三本:半專業的書。
選書標準:「你還能讀懂,但沒辦法讀太快」。
這本書也最好有廣泛的視角。如果研究樹木,那就選森林生態學;如果研究伴侶諮商,那就選社會心理學。第四本:真的很難的書,真正的專業書籍。
選書標準:能讓你理解「專家」在處理的問題,讓你知道哪些東西專家認同、不認同,以及為何。
這本書,可能會是五本裡面最難的。第五本書:「直接討論領域未來發展」的書。
選書標準:讓你看見這個領域裡有哪些待解決的問題。
這本不一定最難,但通常是最不好懂的。
為什麼選擇書本入門,不選影片或播客?
Kotler 認為,書本是作者投入大量腦力的結果,讀書可以在最短時間內給你最多知識,讓你快速建立知識體系。
「讀五本書」這方法也充滿挫折,但他認為,這是最有效率的方式。
挫折會刺激大腦分泌正腎上腺素(Norepinephrine),加速大腦學習成效。研究已證實:無痛學習,就是無成長學習。
真正有效的學習,一點也不輕鬆。
讀書時,你可以特別留意的筆記有三種:
歷史敘事:理解該領域如何發展。時間軸就像是魚骨圖的中央骨幹,可以當作一個認知框架,幫助你分類、定位知識。
術語:如果某個術語出現很多次,記下來,搞清楚,每次看到就複習定義。
新奇點:情緒會幫助我們記憶。任何打動你、靈光閃現的想法都非常重要,一定要記下來。
而只有一種筆記你「不應該」做的:「那些沒有共鳴或啟發的資訊」。你並沒有要考試,你不需要背下一堆事實,你只需要建立對領域的基本瞭解。
帶著情緒閱讀,讓書本內容激發自己的好奇心,那些讓你興奮的資訊才是真正值得記下來的知識。
選書是關鍵
在這階段,選書的品質,決定你的學習品質。
我認為,前兩本書,可以用 Amazon 跟 Goodread 的評分系統,選出評分數量和評分最高的書,畢竟這兩本的標準是「大眾暢銷書」。
後面三本書就比較難了。我認為最好的方法,是直接問專家。花一點時間搜尋這個領域的強者,寫信跟他說明你已經讀完前兩本基礎書籍了,還想要學習更多,請他推薦三本書。(你可以附上這個五本書的選擇標準)
這很有用。我曾跟一位氣候變遷領域的教授這樣許願過,他熱心推薦了我非常多本好書。
第二步:當個四歲小孩
讀完書之後,你會獲得一大堆問題。
這些問題在書本裡、網路上都不會有答案。這時候最好的方法,就是直接問專家:寫信問、約時間視訊,或者當面請教。請對方把你當成四歲小孩解釋。
不用擔心被拒絕,大部分的人都喜歡講自己擅長的東西,有時甚至停不會來。
Kotler 身為資深記者很擅長訪談,他提供了幾個訣竅:
做好功課,只問那些書本網路都找不到答案的困難問題。
放心當對話裡的笨蛋,請對方把你當做四歲小孩解釋給你聽。
不要浪費對方的時間,每次對話不要大於 30 分鐘。
你的前幾個問題必須與對方自身相關。
不要問「你怎樣看待現在學界對意識的討論」,
要問「在你的某篇文章裡,你提出萬物皆有靈性的神經生物學觀點,請問你是受到什麼啟發,開始往這個方向思考的?」怎樣知道你已經跟足夠多專家請教了?當對方時常提到「你的問題問得很好」,那你就可以確定,你在對的方向。
這階段做筆記的方法,跟讀五本書一樣:記下引起你注意的事情,並且將對話錄下來方便事後查證。
第三步:探索知識缺口
當你循著好奇心研究陌生領域,完成前兩步之後,一定會遇到某些專家或書本都沒有答案的「空白」。
恭喜你,你來到了「知識缺口」。
Kotler 認為,這時候就是掙扎的開始。你必須在這個缺口裡,不斷尋找 A 領域和 B 領域之間隱隱可見的連結,不斷地問:「這件事在這裡可行,那放在別的地方也可行嗎?」
如果你發現手上的問題越來越多,答案卻越來越少,你就在正確的方向上。到這個地步,沒有人可以幫你回答這些問題,你必須自己去找答案。
前兩步都只是打底,第三步才是真正投入知識缺口。在這個掙扎中,有意義的探索才剛開始,你有機會找到「原創的偉大發現」。
第四步:尋求翻案
除了針對「專家忽略的知識缺口」探索,也應該針對「專家說過的概念」做多方查證。
甚至,你應該主動尋求「被打臉」。
在美國的媒體業行規裡,一位記者若找到關鍵事實,必須要找到另外三位專家,進行三方查證。
(台灣的媒體水平就不提了)
Kotler 認為,標準做法的三方查證仍然太少了。在他的記者生涯裡,他曾因為只遵循三方查證出了大包,差點毀掉一個科學家的名譽。
從此之後,他改成更嚴格的「五方查證」。然後他發現:有非常高的機率,他會在第五個專家的訪談中得到出乎意料的答案,推翻前四位專家的看法。
當你找到了連專家都在爭論的問題全貌,你才算是摸到了邊,來到了領域的「知識邊界」。
Kotler 認為,如果你沒有至少被翻案過一次,代表你還有很多功課要做。
尋求翻案,找到專家的分歧意見,你才能看見「整件事的全貌」,然後從中選擇一個你自己認為比較合理的說法。
第五步:說故事
大腦在找出「因果鏈結」時會有多巴胺獎賞,這鼓勵我們觀察世界如何運行,是一種人體的生存機制。
這也是為什麼,我們喜歡「說故事」。故事是一個很長的因果鏈結,有大量的多巴胺刺激,可以讓我們記得資訊、產生信念。
在五大步驟的最後一個階段,Kotler 認為你應該把你所學到的內容「講出來」。講故事讓你快樂,有人聽故事讓你更快樂,這些快樂會讓你深刻記得你的故事。
Kotler 說,你可以對兩種人講故事:
1. 完全不在乎這個領域的人。如果你可以讓不想聽故事的人有興趣,並且傳達某些關鍵資訊,那你的功課就完成一半了。
2. 領域內專家。有深厚領域知識,可以指出你的錯誤的那種人。如果他們能容忍你的故事,你的功課就完成了。
以上,就是 Kotler 的「超速學習五大步驟」,也是他個人身為資深記者,要在任何主流雜誌上公開發布文章之前,必須走完的學習程序。
矽谷創業教父 Paul Graham 在《如何做出偉大的成就》文中說,如果你很幸運地找到了你的熱情,你應該盡力推進到領域知識邊界,找到知識缺口,才能從中做出「原創的偉大發現」。
不過,Paul Graham 只跟你說「你要盡力推進到知識邊界」,但沒跟你說你要「怎樣推進」。
Kotler 的五大步驟,就是一套讓你快速來到知識邊界,看見知識缺口的方法。
但我說句老實話:這五大步驟真的很難。
結合《超速學習》這本書的觀點,這五大步驟是「最高水準的超速學習方法」。這篇文標題雖寫「如何成為半個專家」,以我個人經驗,如果你能完整走完這五步,你已經是大眾眼裡的「專家」了。
我目前只練了不到一成。我認為只有很少數人,可以完整掌握這套「神功」。
你不需要堅持練到 100%,你可以只拆自己喜歡的一小部分自由應用,加速自己的學習速度。
比如說,我個人最喜歡「第一步:讀五本書」。當我想要理解某一個領域時,我會馬上去圖書館借五~十本書,回家快速翻閱。這讓我在短時間內獲得領域的知識全貌。
如果你擅長跟人交流,你也可以直接從「第二步:當個四歲小孩」開始。
或者你寫作,你也可以從「第五步:說故事」開始,公開發表自己的學習,是非常有效的方法。
這是我寫這篇文章的目的:你不用學全部,你隨時可以回來參考,拆一部分回去測試。
一點一點,從有興趣的部分開始練,我們都能在任何領域成為「半個專家」。
PS:這隻是球球專家。
也許可以談談會需要成為半個專家的情境?例如我直覺想到的是在顧問業工作的人,備標期間或新計劃案開始、需要快速上手某個領域的知識,而這個例子裡面的驗證及缺口識別則變成市場驗證及缺口
那如果是技術領域呢?
還是技術不算一個領域,而只是領域中的其中一個手段而已🤔