Justin Welsh,在網路寫作,每天工作 5 小時,創造一年 1.7 億收益的男人。
他在線上課程「Content OS」中,詳細介紹如何靠一個精良的寫作系統,做到寫作兩小時,產出一整週的文章量。
這根本鬼畜日更效率。
當大多數人還在盯著空白螢幕發呆時,他早已經下班了。
他不是寫作鬼才,也不是偷懶只寫一句話,而是把「系統化」發揮到極致,讓寫作過程幾乎零阻力,做到快速量產文章。
他的內容系統,總共有八個步驟:
發想
研究
寫作
編輯
電子報預熱
電子報發文後 CTA
電子報內容再製
排程發佈
今天這篇文章,我會介紹上面這八個步驟長什麼樣子,是我自己花錢買課之後做的筆記整理。
噓,不要讓他知道。
第一步:發想 Ideate
他一週會發想三到四個點子,並且只拿一個點子做成文章,其他的點子就成為自己未來的材料。
他也會固定一個時間去發想點子,例如週三早上一個 30 分鐘的時段。
他的電子報點子來源:
RSS 閱讀器、Readwise 網路文章存擋
YouTube
其他人的電子報
他自己最熱門的社群文章
其他人的熱門社群文章
其中核心關鍵:從「熱門度」去選題。
這個好處是,可以讓你的選題有個基本精準度,不會淪於想像,變成是自己寫開心的。
觀察熱門度去做選題,你就會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寫文章。
第二步:研究 Research
有點子之後,他會去找「可以支持自己論點」的資料:推特文、書本、文章、名言...等。
例如,他會用「推特進階搜尋」,搜集其他 KOL 的論點,佐證自己電子報的內容。
這部分,就是他文章的「有料」來源。
值得注意的一點:他是「先有論點,再找佐證」,因此這種寫作不是「追求事實」的科學寫作,本質是一種行銷文案。
第三步:寫作 Hub Content
做完了上述兩點,他可以在 45 分鐘內寫出一份電子報。
為何可以這麼快?
因為他早已經有大量的「模板」可以用。
他平常會大量搜集自己喜歡的創作者文章,找出他們最熱門的貼文,並且從中提煉出「結構模板」。
等到他有想寫的主題的時候,就可以跟選妃一樣,挑選他覺得適合的,直接套用。
這過程根本就是「填填看」的難度等級,因此重複幾次之後就可以快速產出文章。
例如他的電子報前言,通常就是五個部分:
第一句話:我要教什麼?
第二句話:為何這個很重要?
第三句話:大部分人怎樣死的?
第四句話:強力金句。
第五句話:看完這篇文章後,你會獲得的養分。
你可能會發現,這篇電子報的開頭也套用了一樣的模板。
第四步:編輯 Editing
寫作和編輯是兩個過程不同的過程。
前者是發散腦,想到什麼就寫下來,讓創意自然而然奔瀉。
後者則是理性腦,拿著一把剪刀,把你的文章不斷削減,精練成一篇通順的文字。
兩種創作過程使用的腦區不同,同時發散又收斂一定會打架,讓效率非常低。
Justin 的作法是分成兩天,一天發散寫作,一天進行收斂編輯工作。
他在進行編輯工作時,有四個標準:
你是否有足夠的圖像?他會用推特文連結、圖像去分開文字,讓閱讀過程流暢。
文字是否簡練?文法通順?檢驗方法,就是把文章大聲唸出來。
你是否有保持在主題內,切除離題的部分,並且給予讀者你在開頭所承諾的內容?
你的所有連結是否都有效?
這四個方法中,我認為「把文章大聲唸出來」是最有效的。
(也是最恥的,好好享受)
第五步:電子報發文前 CTA
在發布長內容(電子報)之前,他會先做「預熱」。
預熱文,當然也是靠模版:
[電子報文章標題]
[連接上下文一句話]
[讀完後會得到的好處]
明天,我會給 ____ 人看看如何做到這點
在這裏訂閱:[連結]
你可以參考這篇:
他在課程中實際示範了套模板寫作的過程,只花了兩分鐘。
第六步:電子報發文後 CTA
電子報發布之後,隔天他會再發一個推特文導流到電子報。
基本上模板跟預熱文一樣,只是時態改成「完成式」。
[電子報標題]
[一句話]
[昨天,_____ 人獲得了 ____]
[你錯過了嗎?點擊下面連結:]
第七步:電子報再製—社群長文
「內容再製」是他整個系統的核心。
一篇「長內容」電子報,他可以整理出「一篇社群長文」+「五篇社群短文」,達到一週的內容量。
課程影片中花很多時間拆解他的過程,但其實沒有很難。
因為他寫作的時候,就已經是照著模板去寫,所以要拆解也非常地簡單,根本不耗腦力。
因此,「結構化寫作」是讓你可以輕鬆再製內容的關鍵。
例如,這是他的電子報:
這是他的推特:
他在做的事情,就是把這個內容重新包裝,用「90 天」代替「4 步驟」,告訴你在推特漲粉的四個階段,應該做什麼。
短內容方面,他則用了五種模板:
故事
觀察
爭議點
列點
今昔對比
「內容再製」說穿了,就是兩件事:
1. 結構化寫作
2. 挑選不同模板,改寫成無限多種版本。
第九步:排程發佈
你可能會說:「長內容再製成這麼多文章,後續一直發一樣的主題讀者不會膩嗎?」
會。
所以他不會一次把這些再製的文章發完,而是在排程軟體上安排一個「內容行事曆」,
把這些再製出來的短內容分散在後面六週,一週只在其中一天發一篇。
你看,這樣他就做到了:只寫一篇文章,重複利用發七天。
歡迎來到寫作福特化生產的時代。
系統不是全部,重點是「你有什麼料」。
這套系統在美國的推特寫作圈,已經被用的淋漓盡致。
甚至,Justin 大量再製的模板早已有個名字,叫「Broetry」,就是瘋狂換行的極短文體,基本上就是文字界的短影音。
Broetry 甚至是帶有一點貶義的字,因為常常這類文字實在是太好擴散了,以至於任何一個 KOL 都會拿來用,導致內容空泛。
(是不是跟短影音一模一樣?)
但我認為,這不是工具本身的問題,而是寫作者有沒有料的問題。
沒有料,那就是很會擴散的垃圾;有料,那就是現代社群的詩集。
Justin 的強大的地方,就是把「生產線」精神發揮到極致,結合 Broetry 模板,變成大量生產的寫作系統。
但 Justin 不是只有這套系統。
你若看他 LinkedIn,在開始寫作前,他有 10 年的科技新創圈經歷,上一份主業是企業顧問。
他不是作家,他是商人,靠著對商業運作的底蘊,設計出這套系統。
強大的系統會讓你起飛,但缺乏底蘊,你很快就會墜落。
模板不見得適用每個人
模板是一種把文章「抽象化」的工具,Justin 藉由這種抽象化,把寫作變成「填填看」的過程。
但不一定每個人都能這樣做。
例如,我就是一個「看到模板完全不知道怎樣下筆」的人。
相對的,我習慣用「範例」去思考。
例如,下標題的時候,我會去翻以前的標題筆記找靈感:
但這個過程,也算是一種「套模板」,只是是以「案例」的方式存在,而非像 Justin 組合成抽象化系統。
也許你習慣模板,也許你習慣案例,但不論如何,我們都可以看出一項事實:
寫作真的有公式。
而且這些公式,一點也不難辨認。只要大量閱讀你喜歡的寫作者,你完全可以提煉出屬於自己的模板,進而發展系統。
大概這樣。
我猜,如果你跟我一樣,是比較「文人」類型的人,你可能看了會失望。
「原來這時代已經淪落到這樣了啊,那看來 AI 取代寫作者也不遠了」
如果你是比較「商人」類型的人,你可能會很雀躍。
「原來時代已經發展成這樣了啊,那看來我用 AI 大量產出的時機也不遠了。」
XD
我認為,系統不斷演進是一件好事,寫作者的工具箱越來越豐富,我們能從「重複勞動」解放,去鑽研更有趣的主題。
「愛心手工文章」無法比產量,但品質絕對贏過「大量生產」。
誰說你不能一邊用系統大量產出,一邊打磨高品質的手工款精品呢?
祝你這一週,寫作順利。
酷!很有启发,有些场景下很有用。
同樣的系統我想過了(只要想要重用自己文章擴散到各平台的創作者應該都想過),但能否寫出有人看的長文、以及持續運作這個系統(要有把自己的創作當成 KPI 經營的覺悟而不排斥),就非常困難😓
換一個人就未必能拿這個系統賣錢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