嗨:
最近試著寫一些比較難的書,這篇是第一個嘗試。
像是《不想工作:無所事事的藝術》是一本非常難讀的書。
作者是 Josh Cohen,一位精神分析師/倫敦大學文學理論教授,整本書讀起來就跟這個頭銜一樣高點上。
我甚至懷疑這本書根本沒有人讀懂過,連編輯都直接把目錄內容放在書背當介紹詞(有沒有這麼放棄的)。
因為這本書,雖然標題寫得看似是教你「怎樣不要工作」,但實際上完全沒有打算給你答案,反而是不斷提出案例,刺激你去思考一個問題:
「為什麼我們要日復一日地工作?」
「如果不工作又會怎樣呢?」
當然,你會說「會餓死啊笨蛋」。
不過,你也一定認識一些,明明不用工作也不會餓死的人(或者你就是)。
那,為何還是不斷地工作?
為了討論這個問題,作者硬是寫了 10 萬字。
為什麼,我們那麼害怕「停下來」?
人類活得最矛盾的地方,就是我們極度害怕停止,但內心深處我們都渴望停止。
我很能理解這個渴望。
我家客廳的時鐘,最近壞了,時針指向哪裡,基本上看它心情。
有時在晚上,走過看見時針還指著下午四點半。
這時,即便我馬上知道這是自我欺騙,我仍然感覺到一點「啊,時間還早呢」的充裕感,內心感到心安。
即便只有這麼一剎那。
停下來,是人在安靜時刻,內心最喧囂的吶喊。
甚至不只是人!聖經中神創造天地,然後在第七天的時候,祂選擇休息。
但仔細想想,這其實是非常弔詭的。全知全能的神,竟然需要休息?
照定義說,全能的神是不會累的。
如果神要休息,那休息的意義就絕不是「為了走更長遠的路」。
至少在聖經時代,「休息」是一種神聖的儀式,工作反而是俗世的生活。
然而現代,工作才是神聖的儀式,休息反而被看作是「偷懶」的。
因為這樣,我們從來沒有真正「下班」。
我們活在神經衰弱的世界裡,每一刻都要做選擇:選立場、選擇罵夜夜秀、選擇聽台通、選擇打扮,選擇多花十分鐘化妝、選擇名錶、選擇皮鞋...
甚至在我們「休息」的時候,短影音持續轟炸著,我們滑電子郵件、IG、賴、脆、蝦皮...
「不工作」看起來根本就是「工作」。
「什麼都不做才是世上最難的事。」— Oscar Wilde
真正的停止,是「無所事事」。
「如果有一種休息,是真的就全部停止,再也不工作,這個世界還有什麼?」
書中作者說的停止,不是「停止耍廢、停止工作、停止上班...」這種針對某件事的停,而是單純的,從根本狀態上的「無所事事」。
「無所事事」是人類深層本能,最好的證明就是「藝術」。
「藝術」根本沒有意義,也不應該有意義。
藝術家 Martin Creed 曾說「全世界+作品=全世界」。這個世界根本不缺藝術,也完全不需要藝術,反而更需要廚師、醫師等人物。
可是藝術又是一個充滿市場、商業價值的領域。藝術存在的意義,就是證明我們具有抗拒工作的一面。
那些你我看不懂的藝術,真的就是「反正我很閒」的結晶,是反抗「成為有用的人」這種意識形態霸權,的一道重要防線。
每一個無意義的作品都在嚷嚷著:「憑什麼,我一定要活得有意義?為何我不能就慵懶地活著?」
藝術是一個邀請函,邀請你「停止」。
只有在停止中,你看見自己的荒謬,以及看見關於「人是什麼?」這種大哉問的一絲光芒。
如果地球再六個月就要毀滅,你會怎樣度過你的「日常」?
讀完這本書,我第一個想到的故事是《凱洛的末日日常》。
《凱洛的末日日常》整個影集的設定是,世界即將毀滅,但還有六個月。
這是一個充滿張力的矛盾設定。
末日到了,要把握光陰!但竟然還有六個月,讓時間長到足以變成枯燥重複的「日常」。
「在末日來臨之前,日常生活會長什麼樣子?」影集從這個問題出發,描述了一位名叫 Carol 平凡女生的故事。
Carol 不漂亮,沒身材,不外向,她象徵我們渺小的自己。
當她身邊所有人都在跳傘、郵輪度假、滑雪、寫小說、當飛行員等等「把握光陰、Carpe diem」的時候,Carol 卻對這些所有事情一點興趣也沒有。
她的爸媽很熱心,想要 push 她去探索自己,但是她卻對於「被迫要享受人生」的感覺感到壓力。
就在這個壓力的狹縫中,她找到了末日的救贖:竟然有一間企業還在運轉中。
更扯的是,她就這樣成為了那間公司的員工。
她在單純、毫無生產力的工作裡,找到了末日的救贖。
(再講下去要整個爆雷了)
這個影集不只探討「當世界停止了,我們到底是誰?」,還更進一步探討:「當所有人都在用『非工作』定義自己時,「工作」還有意義嗎?」。
畢竟,那些因為末日而開始「跳傘、登山、滑雪、寫小說」的人,不也是一種盲目地忙碌,讓他們免於思考「人究竟是什麼?」的分心方法嗎?
那如果把種種盲目忙碌剝除之後,剩下的那個「無所事事」的自己,究竟是什麼呢?
佛祖說,涅槃就在裡頭了。
涅槃是止息,在停止和休息之間,是世間受苦的結束。
但佛祖只說了「受苦的結束」,卻沒有說是什麼的開始。
他用了反面的定義,只告訴你涅槃「不是什麼」。
但「是什麼」,卻需要你自己去發現。
這篇寫得很心虛。
因為從頭到尾,我一直提出問題,而沒有答案。
但我相信,好的作品,不是那些「我有答案」的作品(偏偏這是市面上九成的銷售書)
是那些「我有問題」的作品。
《不想工作》與《凱洛的末日日常》,都只提出了問題,而且還是很難的問題。
而這些問題,只能靠自己意會體驗。
年節將至,如果你有這個機會,就這麼兩三天,完全放掉所有的事情,什麼也不做,給自己思考「人是什麼?」的時間,也許是個不錯的體驗。
希望新的一年,你可以離這個困難問題,更接近一點。
預祝你新年快樂。
PS: 說真的,最適合這本書的書摘寫法,應該是發一封空白信才對。
「末日到了,要把握光陰!但竟然還有六個月,讓時間長到足以變成枯燥重複的日常。」喜歡這句話,總結了這部影片好看的點
我发现gap需要很大的勇气,但是需要勇气本身,也是一件值得自己反思的事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