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是一個有點浪漫化,理想主義的創作者。
在思考怎樣流量變現的路上,我曾經有過一個很嚴重的掙扎:
「我到底是一個文人,還是商人?」。
這是一個大問題。
當我寫「市場向」的文章(短影音、流量、自媒體分析),心中的文人會抗議;
當我寫「內心向」的文章(例如林語堂評論),心中的商人指責我瞎搞。
一直處在這個自我爭戰的狀態下,非常痛苦,也內耗掉大量的創作能量,讓我不知道自己到底是誰。
這個問題,卡快兩個月了。
直到最近,我終於想通了這點。
我根本就問錯了問題。
真正的根源是「不知道要選擇哪個商業模式」
表面上來看,「文人 vs. 商人」似乎是無解的矛盾,好像我必須做出一個身份的選擇:選擇商人,從此與寫作藝術無緣;選擇文人,從此與賺錢無緣。
但你應該一眼就看出了,這個矛盾挺蠢的。說到底,真正的問題其實是:
「我只有當過文人,不知道怎樣當一個商人。」
我很會寫,但我不知道怎樣賺錢。
我該賣線上課嗎?怎樣的人適合賣線上課?線上課要解決誰的問題?我該當寫作教練嗎?我該賣周邊嗎?還是開付費訂閱?還是乾脆就打賞就好?
...「我到底該選哪個商業模式,才適合我?」
理論上來說,商業模式的選擇有限,我應該就跟喜劇演員試笑話一樣,一個一個拿來試試看就知道了。這大概也是最有效率的方法。
但,因為心裡死要面子的文人,我在商業模式這一關卡很久。
直到最近,我想通了。「到底該選擇哪個商業模式,才適合我?」這個問題的答案,其實很簡單:
選擇可以大量練習「核心技藝」的商業模式。
技藝X市場=現金
創作者的商業模式很多,線上課、線下課、社群、會員、周邊、出書...但如果退一步來看,其實只是一個公式:
「技藝X市場=現金」
技藝可以解決問題,市場是一群「願意付錢解決問題」的人,當創作者的技藝媒合到這群人,就會產生現金。
例如一個彈吉他的音樂人阿吉:
吉他X「想要學會彈吉他耍帥」的人=學費
吉他X「需要現場伴奏樂團」的人=演出費
吉他X「週五晚上需要帶妹子去酷酷的地方約會」的人=門票
當然也有一些商業模式跟吉他無關,而是「軟實力」:
打造社群的能力X「想要認識一群很厲害的音樂人一起交流」=社群會員費
打造 IP 的能力X「想帶妹子到高格調的演唱會」=門票可以收貴一點(溢價)
打造 IP 的能力X「想要用這個 IP 代表自己的人」=周邊商品
教學的能力X「想要找真正厲害的老師」=學費可以收貴一點(溢價)
打造產品的能力X「不想出門上課的學生」=線上課知識產品
也就是說,選擇商業模式,實際上是在選擇兩件事:
選擇市場(要解決什麼問題?要選擇哪一群人?)
選擇技藝(要使用哪一項能力解決問題?軟實力/核心技藝?)
有很多人擅長「軟實力」進行變現。我過去也是往這個方向,思考我社群、線上課、開工作坊...的作法。
但這兩個月的卡關,讓我意識到一件事:我其實不是很在乎這些事。
比起這些對我來說「枝微末節」的事情,去多讀一本文案的書,多看其他厲害的寫作者怎樣操作、怎樣產出文章,優化我的筆記系統,對我來說更有意義。
所以,我發現最適合我自己的,是一種「匠人策略」:
「磨練你的核心技藝,並且用這個技藝幫助人解決問題。」
我認為,這個策略有四個好處。
1. 讓心中的文人與商人合而為一:站著把錢給掙了
使用核心技藝來幫助他人解決問題,第一個好處是:文人跟商人的矛盾消失了。
例如,我的最終目標是想要成為「作家」,核心技藝是「說故事的能力」。因此,「收費幫助他人說故事」的商業模式,就很適合我。
在古代,這個職位叫作「吟遊詩人」,負責收錢幫貴族寫歌,傳頌他們的英勇冒險故事給老百姓聽。
在現代,這個職位是「幫產品說故事」的文案寫手,或者「幫企業/個人品牌說故事」的寫手(ghostwriter)
所以,即便我沒有開付費訂閱、賣線上課、掛聯盟行銷連結那些,其實我有默默在接一點寫手的案子。
我發現,這樣做的好處是:當我的技藝程度越高,我解決問題的能力越強,經濟收入就越高。
靠技藝賺來的錢,本身就是對技藝的一種強力肯定。
於是,心中最雞歪的文人不會再說出「一直想賺錢好市儈」這種情緒性的話,反而會說「賺不到錢是我技藝不精,我檢討。」
而心中的商人也不會說出「你鑽研那些技藝有什麼用」這種貶低藝術的話,反而會說「去吧!拿錢去投資自己吧!」
兩者取得完美共識。
於是我發現,靠核心技藝賺錢,原來就是「站著把錢給掙了」。錢不是一種妥協或向市場低頭,而是我磨練技術的支點。
理解這點後,原本對藝術的浪漫執著,就從「阻礙」變成強大的「動力」。
2. 技藝作為倍率無限成長的槓桿
使用核心技藝解決問題的商業模式,另一個好處是:你有多強,就賺多少錢。
技藝永無止境。
寫作尤其是這樣:我們永遠可以看見更深的人性,抓到更對的風向,寫出更精準的文字,訪談技巧也可以更穩定,知識可以更淵博...能優化的點很多。
而且,專注在技藝修煉的成長曲線,不是直線的。
隨著技藝越強大,會產生一個正向循環:高技藝帶來高口碑,高口碑帶來大量機會,大量機會帶來大量練習,大量練習造就更強技藝。
這跟複利成長很像。前期看似黑暗、報酬很低、前進遲緩...但是只要突破某個臨界速度,就會進入這個強大的正循環。技藝就成為一個倍率無限成長的槓桿,不斷放大你的經濟報酬。
專注在技藝上,你的收入也會隨著無限成長。
3. 高技藝人才極為稀缺
有一個跨時代,跨社會的共通人性,我其實有一點搞不懂。
那就是:所有人都知道,只要真的變強,幾乎所有問題都會解決。但即便如此,只有極少數人願意下苦功。
從這個角度來看,願意真的投入時間磨練技藝的人,實際上是沒有人真的在跟他競爭的。
想靠軟實力做到「自媒體變現」的老師很多,大家也都在比打造 IP、品牌經營、行銷、社群...的能力,競爭有點激烈了。
但例如在寫作,真正專注投入鑽研、練習文字的人,少到幾乎沒有。
我其實才寫半年而已。會這麼快起飛,我認為純粹只是因為沒有人真的在投入做這件事。
很少人真的願意看完每一本文案的書、寫作的書;也很少人真的願意每天寫作。
因此很少人發現,其實你只要做這些「看似辛苦,很少人願意做的事」,反而是非常輕鬆的。
因為幾乎沒有人跟你在同一個賽道競爭。
再結合上一點說的,技藝作為無限放大倍率槓桿,「專注打磨技術」就是一條雖然困難,卻意外地好走的路。
這是這個商業模式策略,巧妙應用人心恐懼未知,甚至恐懼自己變得強大的特點。
當所有人都害怕下苦功,真正的高手往往是稀缺的。
4. 不用去開發市場,讓市場來開發你。
匠人策略的好處是,結合內容行銷,匠人可以同時磨練技藝,同時宣傳自己。
回到前面說的公式:「技藝X市場=現金」。
當你在思考每天心智資源配置的時候,其實也可以用這個公式的角度去看:
極大化提升技藝,讓市場自然來找你;
極大化開發業務,讓你找到市場。
任何介於中間的配比。
這個公式也解釋了「導演+製作人」、「作家+編輯」、「明星+經紀人」的經典隊伍組合,因為創作者最適合的工作是「1. 極大化提升技藝」,開發市場可以交給夥伴。
但如果你是一人公司,你應該優先選擇哪一個?
我認為仍然是「1. 極大化提升技藝」,原因有兩個:
一、真正的高手是稀缺且人人爭奪的,極大化提升技藝就是讓自己成為那個會發光的金子。
二、結合社群平台,公開練習這個技藝,人們很快就會看見你這個金子。
這個策略尤其適合寫作者。
寫作要進步,你本來就得在社群公開寫作取得回饋。寫作是練習,同時也是在經營自己的品牌。
當你的技藝漸漸出現了,演算法強大的紅利就會出現:每一篇文章觸及、每一個讀者的分享,都在幫助你成為一顆會發光的金子。
到時候,不是你去跟市場提案,而是市場會自然而然來找你。
而且這時,你擁有議價的籌碼,以及平等合作的權利,這些都是一般跟甲方合作的接案者所沒有的。
最重要的,你可以和真心欣賞的夥伴合作。這讓工作變成很有意義的事情。
這幾個月來有不少合作我都推掉了,但最近接到了一個我很欣賞的案主,讓我挺期待接下來的合作。
適合藝術創作者的「匠人策略」
「匠人策略」不是我發明的,許多大佬都是如此。
傳奇喜劇演員 Steve Martin 曾說過:「Be so good they can't ignore you.」
矽谷投資教父 Paul Graham 也在《如何成為偉大》文中說:「偉大成就的配方很簡單:投入讓你興奮的計畫,然後讓好事發生。與其做一堆計畫策略戰略,不如好好餵養那份初心(invariant)」
而匠人策略執行起來,也非常極簡:
專注在技藝,公開練習取得回饋。
借助內容的力量,讓越來越多人知道「你是無可取代的匠人」。
市場自然來跟你提案。
這個模式特別適合藝術創作,因為藝術家本質上都是在生產內容。
也很適合那些浪漫的「古老職業」:獵人、木匠、鐵匠、廚師、咖啡師...這些職業能生產的內容,都充滿療癒和新奇。
如果你是個手工製作玩具的工匠,你可以將製作過程拍成療癒影片,然後用這個流量銷售自己的作品。
如果你是個喜劇演員,大量練習觀眾互動,接主持的案子練習控場,可能是一種練習/收入來源。(當然跟風格有關,文本流的演員比較適合接寫作的案子。)
不論寫小說、做學術研究、當牧師、當僧侶...「做內容」,都可以是你的商業模式中強大的放大工具。
實作經驗三點分享
不過,從我日更練習寫作的經驗,有幾個額外的注意事項想提出:
一、我剛開始寫作時有三個月,共寫了快一百篇文章,幾乎沒有人鳥我。
技藝還沒出現之前,持續練習的日子是黑暗的。99.9% 的人會在這裡放棄,撐下來,才能進入那條沒有人競爭的道路。
找一個寫作夥伴互相給意見,或者願意看你文章的編輯,每週固定開一次會,這有很大的幫助。
每個人的成長曲線都不一樣,沒有人知道這個黑暗期有多久。千萬不要辭去正職工作,每天只要撥兩個小時寫作,兩個小時看書,其實就夠了。
二、技藝剛出現時,人們看見的不一定是你的核心強項。
我剛開始有流量時,來找我提案合作的夥伴,我大部分都拒絕了。撇除掉少數怪怪的以外,大多數都是很好的合作對象,但是提案想要應用的是我的軟實力(流量與 IP),而不是核心技藝。
使用流量變現確實可以,但我認為不是適合我的商業模式,所以大多數我都拒絕了。
選擇匠人策略,非常需要專注。只打好球帶裡的球,才是顯著提升打擊率的方法。
三、即便技藝出現了,人們仍然需要時間看到。
這個策略需要強大的耐心和定力,即便有流量了,我也有許多上上下下的日子,有時候一整週文章都沒什麼起色,留言沒什麼討論,也沒有什麼新的夥伴提案。
耐心和定力的培養很不容易。反覆確認自己在做最重要的事情,每天不斷地回到自己的沙場,讓磨練的過程本身變成你的身份認同之一,這些作法都有幫助。
畢竟,匠人策略的意思,就是我們得先成為一個匠人。
大概這樣!
這篇文好長,是我過去兩個月的思考總結。可能剛想完有蠻多想說的,終究沒有辦法讓它更短一點。
但還是很開心,終於過了這個坎啊!
我好像終於走出「零落的王墓」的三級廢物魔法使,癱軟在迷宮外,驚訝自己竟然沒有死在這個問題迷宮裡。
還是要註明一點:這篇文沒有要貶低任何用軟實力變現的人喔。設計產品、打造 IP、打造社群的能力都是非常寶貴的技能,是我也在學習的。
我只是偏向匠人的個性,鑽研一件事帶給我很大的快樂,因此當寫手這個偏向硬核的路徑比較適合我。
想通這點之後,電子報原本規劃要開付費訂閱,好像有或沒有都沒差了。
既然這樣,不如問問大家意見好了:
非常期待匠人策略的展开!
非常支持创作者建立商业模式,这篇文对我也很有启发。我认为可以免费+付费模式,付费文章可以先设置单篇付费,如果成系列了,组合收费!如何积累的很多了,可以周期订阅!